讓學生考試不犯“重復性錯誤”的四個關鍵
現在不少家長反映學生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經常會在某一道題上出現反復的錯誤。這些問題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已經講了多次,而學生仍然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在一道題上反復出錯,這孩子怎么就這么馬虎?怎么就不能長點腦子?”一位無奈的家長在平臺上這樣留言。
到底是老師講的不透徹,還是學生出錯都是因為馬虎?這樣的解釋顯然是不能完全成立的。有些學生在經過老師講解后當時會做的題目,但在一段時間過后,面對同類型的問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情況僅用馬虎二字解釋未免有些牽強。
專家解惑:盲目做題和死記硬背導致學生反復出錯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有好成績,為他們買來了大量的習題集,或責令他們背下數學公式及解題思路。但在教育專家看來,除了學生不認真等主觀因素,家長的這些做法恰恰是學生難以掌握知識點導致反復錯題的原因。
首先,盲目的題海戰術缺乏對題目的質量和處理水平的重視,其結果是步入了“低效率、重負擔、低質量”的惡性循環怪圈,不僅沒有達到對題目加深印象的目的,還容易造成知識點的混淆。
其次,對于數學題來說,技巧和邏輯才是真正的解題關鍵。強迫式的記憶只能應對基礎題型,卻無法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生一遇到該題的變體通常就會“原形畢露”。
如何讓學生在學數學時少犯或不犯重復性錯誤呢?有研究者特提出四條有效策略。
一、訂正作業,采取五步糾錯法
第一步:找出錯題的原因,如題目抄錯、式子列錯、中間數字算錯、運算順序錯誤、題意不清、混淆概念等;第二步:保留錯題,用紅筆在旁邊規范訂正;第三步:要求學生再做一至兩道同一類型的習題進行鞏固;第四步:梳理、歸納該題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系統復習。第五步:思考這道題還會怎么考。這樣學生對錯題,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再加上學生對同一類型題的鞏固、強化,學生在今后考試中就可以少犯或不犯重復的類似錯誤。
二、不用橡皮或涂改液糾正錯誤
日本著名教育學家系川英夫,曾將300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可使用橡皮涂改作業中的錯誤,另一組只許在錯處用紅筆糾正。結果驚奇的地發現,使用橡皮的那組學生,在作業相同的情況下,其差錯出現的幾率比后一組高出30%。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為新異、醒目的刺激說吸引。用紅筆糾正錯誤,把犯錯誤的教訓保留下來,對幫助學生汲取教訓亦是十分有益的。
三、不忽視學生試卷中隱性不會的題
對學生做錯的題,無論教師還是學生本人都非常重視,通過找錯因、規范訂證、找同類題鞏固、疏理涉及知識點等糾錯程序,達到少犯或不犯重復性錯誤。
然而我發現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在選擇填空、判斷題考試時,他并不真正會做,而是憑運氣或感覺選對。教師或學生自己對試卷中表面著做對但隱性不會的題常常忽視,造成糾錯盲點。
建議學生對判斷題、選擇題中隱性不會的題要采取小題大作方法,即當成一道大題,寫出完整步驟,達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四、錯題訂正更有效舉措——給同伴講第二遍
有些學生訂正錯題時存在直接將教師在黑板上講解抄下來或死記下來或模仿套用下來,不是真正理解,為此筆者建議讓做錯題的學生先在糾錯本上規范訂正,然后必須把這道題講給2名同伴聽,即差生給中等生講題,試想他能給別人講清楚,還怕他不理解嗎?
(合肥家教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