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成材的標準
當我們懵懂看世界的時候,成年人在等待我們成材。小時候男孩子一般都調皮,寬容的長者愛說:"樹大自然直。"我年幼時很愛聽這句話;但更愛聽的是我們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成人之后,偶爾想起這個問題,也沒得到明確答案。自己是看不清自己,不知自己長大之后自然直了沒有。我們民族都是憑感覺做事,沒有設定一個可套用的標準,所以成不成材,誰說了都不算。
今天的社會有些意思,令正在受教育的一代及家長常常茫然。社會三大教育系統--家庭、學校、社會指向不一。我小時候,這三大系統明確且高度統一,父母、老師、領導,都會告訴你一個樸素道理:你是一顆鏍絲釘,黨把你擰在哪里,你就在哪里發光。那個時代,人們很少茫然。
今天,三大教育系統各自把握住自己的優勢,讓受教育者在其中分辨選擇,適者生存??蓱z的孩子們在不得已中一次次修正自己建立起來的價值觀,看著轟然倒地的廢磚,一次次地又壘起斑駁的舊墻,重建自我。
若站在歷史的高度,可以清晰看到這一切,多數時候也不免暗暗擔憂。按說過了知天命之年理應逐漸耳順,知道渺小的個人干涉大千世界多數是無能為力,弄不好還成為笑柄。
聯合國把我們美好的成材之夢制定出一個標準,簡單明晰。這是無數教育專家幾代人歸納總結的結果,僅僅四條: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學習。
學會做人
可以解釋為道德水準。我們人類之所以還能主宰這個星球,是我們具備超出動物性的道德。某種意義上講,動物也有動物的道德,也知道不能亂倫,也知道一般生存秩序;但動物的道德大都限于同類,對異類往往缺乏同情心。
人類的道德所包含的內容廣泛,建立這套共同的體系用了一萬年。最原始的道德包括不能相食、不能亂倫等等殘酷生存必然遭遇的問題;而最崇高的道德一定是舍己救人,以生命的光芒給別人以生命,給社會以溫暖。
一個人的道德水準顯然是文明社會的第一要求,順理成章地成為成材的第一標準。我們可以沒有文化,但不可以沒有道德。請注意,道德水準與文化沒有必然關系,一個博士生可能道德水準低下,為人類不齒;而一個未曾見過世面的文盲,可能成為道德楷模。
道德建立的漫長及特殊性,因階級、時代、民族、國家而異。道德的標準因社會的進步會不斷更新,昨天的道德,今天可能大逆不道,比如納妾;而今天的道德,明天也可能陷入另一場鞭笞。
當我們清晰地知道,道德這個意識形態需要人類自律和社會約束,當我們知道,道德約束會使人類不僅僅停止肉體殘殺,還要停止心靈上的殘殺,人類才能無愧于人類的稱謂。
這就是為什么"學會做人"是成材的首要標準。
學會做事
形象的表述是做事要有條理性。簡單的比喻,把壺里的水倒進杯中,不能灑得哪兒都是,這就是條理性。條理性需要訓練,沒有人天生就會。
你走向社會,條理性的問題日趨復雜,幾乎處處設障。為什么西方人總是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讓學生在校期間不斷地實踐;實際上這是條理性的早期鍛煉,好處多多。我見過很多自以為是的剛剛步入社會的人,趾高氣揚,以為手中的文憑是一把萬能鑰匙,想打開哪把鎖就打開哪把鎖。
其實,社會的構造有時還真像一把鎖,但不是隨便一把鑰匙就可以打開的,開鎖的前提是,鑰匙齒的凸凹必須與鎖孔內的凸凹反向,填平了彈子才能開啟?,F實問題一定是鎖的設計在前,而鑰匙的設計在后,你不調整自己,就甭想打開這把鎖。
所以,大部分剛剛走向社會的莘莘學子都遇上同樣的問題,不太適應。聰明者會調整自己,愚蠢者一定怨天尤人。千萬不要以為知識掌握的多寡與做事的成敗有必然聯系,如果知識在使用時不對口,還不如沒知識容易成功。
學會做事,首先要多思考。做事之前好好想想,再加上一個認真的態度,事情就容易成功。砌一塊磚容易,蓋一座大廈難,難就難在條理性的實施上。弄懂這個道理,會事半功倍。
學會相處
一個身懷絕技的人如不能融入這個社會,特立獨行,那一定是小說中的俠客,現實生活中不會有。相處本身是一門學問,人類用了漫長的時間來解決這個 問題,但至今仍未解決好。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發生矛盾的可能性極大。人與人之間的敵視情緒與生俱來,由生理到心理,別看人們常微笑握手,那是一種假象, 被社會行為逼的。
我們今天的文化培養著一代有獨立精神的新人。獨立思考重要,但合作精神更重要。獨立精神僅是一種人格體現,并不是處世法寶。我們的處世法寶理應是合作,所以相處成為當今社會的生存藝術。
道理很簡單。你今天所處的社會不是專門為你一個人設計的,除了你爹媽,頂多還有個對象,沒有人哄著你玩,把你舉上天。凡是舉你的人,一定懷有不良動機,而這類人更不易相處,人心叵測。
人類之所以有今天的繁榮,是相處的結果。人們在相處中學會積極向上,學會利用資源,學會團結就是力量,學會了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只要走入社會,早晚你會明白所謂相處,不是只和你喜歡的人相處,而是要和你不喜歡的人相處,這一條對生存十分必要。
學會相處,會使人感受到社會的美妙,會使人知道個人在集體中的位置,因而立于不敗之地。
學會學習
一個人在學校學習的知識百分之八十終生用不上,那我們為什么還要在學校孜孜不倦地學習呢?!我們實際上一直在學習一種學習的方法。
小學最早開的課一定只有兩門:語文、算術。語文--形象思維;算術--邏輯思維;以后十幾年即使讀到博士后,總體上也超不出這個范圍。百分之八 十的知識浪費掉,聽來十分可惜。問題是用得上的那百分之二十,我們事先并不知道在哪兒。知識的積累就是神童也需要時間,在積累的過程中,聰明的人會早些發 現學習的規律,讓學習變得簡單。
走向社會,馬上會發現一些新的問題毫不客氣地擺在你的面前。社會是不會因為你的學歷高就網開一面,相反學歷高的人遇到的問題往往更難,這是社會自然篩選的結果。
這時候就需要重新學習了。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要看個人的本事或悟性了。有不斷學習能力的人一定是社會適應力強的人,社會適應力強的人,一定比別人容易成功。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成功,那只是個結果。我們應該羨慕過程,學會學習。不怕自己掌握的知識過時,只要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又有學習的愿望,成功就離你近了一大步。要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合肥家教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