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好學校
——訪2015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劉智昕及其父母
編者的話:我們最在意的是目光的方向。在關注高考的目光中,關注分數的多,關注素質的少。很少有人關注分數背后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劉彭芝曾經在《光明日報》撰文,作為國務院參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的她談到,“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更多地體現在知識傳承、技能培養上,就人格塑造、道德養成、身心健康、情緒情感這些方面而言,家庭教育作為第一課堂則具有更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影響貫穿一個生命體的始終。”
前幾天,我們刊發了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一名劉智昕的故事,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關注之后,我們也在思考分數背后的意義。我們再次采訪了劉智昕(2015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第一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和她的父母,試圖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去探溯教育深處的基礎,尋找生活中潛藏的一些重要的真諦。
小時候就要立規矩
劉智昕媽媽一直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守承諾”、“誠信”的人。在智昕很小的時候就立給她“規矩”:該干什么的時候就干什么。比如小時候上幼兒園,回家后第一件事是:先把布置好的作業完成,完成之后才能去玩。“長大一些,去超市,我們和孩子約定:選自己喜歡的兩樣東西,只能選兩樣,第三樣就不給買了。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不聽,還是想要其他東西。好,一件也不買了,走。孩子看到父母堅持不買了,從那以后孩子發現,哦,真的是這樣的,以后就不多拿了。”智昕媽媽說。
在劉智昕爸爸眼里,關鍵不是去限制她,而是懂規矩。說好的規矩不能隨便變——我們不能什么都要。
智昕屬于情商智商相對都比較高的孩子,有愛心。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暖女”,本性很好,從小到大不撒謊,說到做到。她從小奶奶帶。她初學彈鋼琴很枯燥,媽媽說每首曲子彈五遍才可以玩。她就真的這么做,彈完再去玩。
在劉智昕心里,做人首先要誠信,就算是善意的謊言,事后也要解釋清楚;要把他人放在前面考慮,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劉智昕也確實是個很為別人考慮的孩子,放學回家,就給同學發作業,每一天都發。高一到高三,從未間斷。哪個同學要過生日,她也記得。有一段時間同學拍電影,有一個小女孩負責剪輯,剪輯到很晚。第二天她就幫這個女孩帶早餐,沒有人告訴她說要幫忙帶早餐,她自己就想到要早餐過去。
從不拿孩子的弱項和別人的強項比
劉智昕的爸爸媽媽一直想自己能成為孩子的朋友,也會抓住機會和孩子交心。看電視劇的時候,看到有小孩跟媽媽生氣離家出走,被拐騙。媽媽就會跟智昕說:“你看這個孩子一怒之下不顧后果,離家出走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爸爸媽媽不管怎樣都是愛孩子的,而且畢竟是成年人,孩子離家出走,遇到壞人,多不好。”
在劉智昕家里,事情都是一起探討商量,有一些大人的事媽媽也會跟智昕說,有的時候智昕在學校的事也會和父母交流。
媽媽告訴智昕:“有的時候你遇到想不透的問題,同學的問題,你都可以跟媽媽說,媽媽可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你會一下豁然開朗。”
除了交流,鼓勵也是這個家庭的另一個“法則”。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智昕媽媽說。智昕爸爸告訴記者,從小,每走一步,取得的一點點的成績,父母都去夸她鼓勵她。如果有點小挫折,我們就會說這是成長過程中很小的一步,以后的路還長著呢!有時候甚至這個挫折還是成長路上必須的。
“我們就是從來不拿自己孩子的弱項跟別人的強項比,從來不!”智昕媽媽強調道,最多就說,你看這不是你的強項。
交流和鼓勵的背后,是和諧的家庭氛圍。初中時,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在父母吵架的過程當中充當一個什么角色。劉智昕就沒話說,同學們問你怎么沒說啊,劉智昕就回答,我爸媽沒吵過架。同學都很驚訝,你爸媽居然沒吵過架。
媽媽提倡“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學習的這段時間就學習,其他都拋開。一旦要休息的時候就休息,不要想學習,敞開了玩。
享受學習,享受生活,現在也成了劉智昕的特點。家庭的和諧,讓孩子的心靈世界保持了溫馨。劉智昕也認為,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下,很多價值觀都是爸爸媽媽培養出來的。
隨時交流,平等溝通
談及自己的家庭,劉智昕感觸最深的是“溝通”。“跟爸媽溝通,喜怒哀樂都可以找爸媽聊一聊,跟同學溝通,包括在班級工作上,大家有什么也都可以說。跟朋友的溝通,容易減少誤會。”劉智昕說。
劉智昕的爸爸媽媽一直在努力建設與女兒的朋友關系。媽媽經常跟女兒說,女孩子長大了,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跟媽媽說,媽媽畢竟是過來人,可以給出出主意。媽媽都理解,拿不定主意都要跟媽媽說,有時候就在放學的路上,就說那么一兩句。也不會說非要面對面很嚴肅地談。
劉智昕也很喜歡這樣的“小交流”。“能從爸媽那學到一些我還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能讓家庭氛圍更好。假如爸媽什么都不跟我說,就會有距離。我們喜歡這樣的消息的共享,講笑話,聊天。”劉智昕說。
劉智昕覺得最幸福的事是每天一塊吃飯的時候,一塊看電視,講笑話,三個人一起聊聊,出出主意,還有那么好吃的飯菜。特別溫馨的畫面。
智昕爸爸說:“我們跟孩子在家庭地位上是平等的。家庭氛圍是一個平等的氛圍。”
“現在很關鍵的一點是孩子不喜歡溝通。她寧可跟好朋友說,也不跟家長說。如果孩子想跟爸爸媽媽交流,這對爸爸媽媽是非常高興的一件事。希望孩子說,即便我聽不懂,我也希望你跟我講!而不是進屋關門,跟父母互不搭理。孩子主動,家長更高興,家長一定對孩子全力以赴,全身心地付出。家庭教育是給孩子打基礎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智昕媽媽說。(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孫江波 徐問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