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1-5)
一、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二、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翁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他的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后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三、強化定律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墻,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后來它終于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后,它不再撞擊了。后來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墻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后,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四、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可想而知,如果對一件事沒有了好奇心,人就不會主動的進行了解,這個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事物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好奇,也許就沒有深交;工作上,沒有好奇,也許不會有太多投入。因而,保持好奇心,保持你的興趣,做事情就會投入的多,也會學到更多。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慢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正如小狼一樣,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會很多東西。然而,我們常常沒有那樣的開闊眼界,當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呵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好奇心,可以說是跟注意力、反應力有關的東西,人一旦對外界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力,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的緩慢起來。先不要說長大后的創造力,單是在競爭的世界里,他們的生存會受到挑戰。
怎么樣培養好奇心呢。假設一個公園,沒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沒有曲折的道路,我們從外面就能一覽無遺,那你就不會對它有多少興趣。相反,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原意進去了解了解。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簽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因而學習就變得消極。在日本的鈴木老師的學生里,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寅次是位聰明的學生,他學什么曲目都比別人快很多學會。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練習。鈴木老師知道,這對他以后能否成功很關鍵,沒有得到鞏固的課程,最終都無法學到更好。正因為此,他對他的學生采用的抽簽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游戲(也相當于參于了老師的教學,而事實上,這一切可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因為結果達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練習。
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變化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做的越久,越難出成績;婚姻的七年之癢問題;愛情的浪漫問題等等。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游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的方面了。
五、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這樣關于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奔馳的情況,并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題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了老師。老師的回答時,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并沒有那么做。多年來,這個F作業,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在了想做什么”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們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機關干部沒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場的上級,局長回答:沒有經過研究,不能隨便回答這個問題。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O”,卻遭到老師的白眼。最后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李谷一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樣喪失的”,非常貼切,當西方老題努力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合肥家教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