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叛逆期中學生
青春期是人生道路上身心發展的重大轉折期。這個時期的意志、情感也處于過渡階段。青春期的學生不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自我監督能力還不強,容易有過激的叛逆性言行。所以又有人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叛逆期”。那么,如何做好叛逆期中學生的教育工作呢?
一、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做學生工作也是如此,如果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征都缺乏基本的了解,那又怎能企盼在工作中取得成效呢?
青春期的學生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他們不輕信,不盲從,喜歡探求事物的根源,敢于質疑,樂于爭辯。但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尚不成熟,如質疑缺乏充分的根據,爭辯常有固執、偏激的傾向。老師們了解到學生的這一思維特點之后,不妨把學生叛逆的言行看成是一種追求真理、探索新知的勇敢精神。
二、耐心疏導,不要簡單禁止
抗拒和好爭辯雖然比較令人煩惱,但他們都來自于學生對自主的渴望。這些都很正常。青春期的學生已具備了成人化的邏輯思考能力,遇到不同觀點就可
三、明辨是非,建立規則約束機制
強行壓制學生的叛逆性,有害身心健康,相反,極端放縱,不加約束更是后患無窮。如何約束呢?還應雙管齊下,既要培養學生的自制力,又要加強班集體的監管力度。
首先要讓學生們明辨是非,幫助學生分清“自尊心”與“虛榮心”,“自豪”與“高傲”,“羨慕”與“嫉妒”,“競爭”與“攀比”,“個性”與“怪異”等不同心理品質的是非界限,增強他們的自制力,提高他們的“免疫力”,讓他們少走些彎路,少犯些錯誤。
其次用規定幫助學生提高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力。在實施規定的過程中要注意兩點。一要嚴格,也要公平。每一條規定的產生都會遭遇它的抵抗者,當抵抗來自叛逆性較重的中學生時,規定的實施難度會突然加大。事實上,在規定的每一個實施階段,都會有人嘗試突破。老師們可能感覺放棄規定要比對付抵抗容易得多,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嚴格,一定要堅持,千萬不能妥協。二要發揮監督的重要作用。監督的方式具有多樣性,有群眾監督、班干部監督、老師監督、學校有關部門監督等等。監督能更好地促進規定的落實,并能檢驗規定實施的效果。
四、避免沖突,不要臆測、蔑視學生
對于叛逆性重的學生,教師心里不要存有偏見。有些教師有一種心理的固定模式,為了維護師道尊嚴,把同學的每次爭論都當作一次戰斗,非要分出勝負高下不可。其實,師生之間有分歧是正常的,尤其當你面對的是叛逆期的少年。但不能每次面對分歧就情緒失控,甚至臆測和蔑視學生,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人格,否則,學生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其實面對分歧應根據實際情況,師生平靜心情一起來解決問題。
五、保持距離,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對于叛逆期的學生,老師要掌握好關心的分寸。學生
六、正面引導,利用積極情緒
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老師需要做的是發現和把握他們心靈中閃光的東西,點燃他們蓬勃向上的精神火種,引導他們養成闊大胸襟、包容謙遜的品格。
學生開始挑戰老師的權威是件好事,決不是壞事,這種現象表明他正在長大。如果你的學生正經歷這個發展階段,請你試著多想想他好的一面,帶著好脾性、幽默感來面對他,帶著耐心和愛心去包容他。記住,這個階段總會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