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今天做事的風格都能從我父母身上找到根源
我小時候很多豐富多彩的生活,都和我的父親聯系在一起。
我的父親是個木匠,在家鄉一帶小有名氣。但父親不是那種能夠做精細家具的木匠,而是在人家造房子時幫助架大梁的木匠。在我的印象中,父親用在修家具上的時間比用在做家具上的時間還要多,但他依然樂在其中。每次他做家具,我就在邊上幫忙,其實是搗亂,但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用刨子、鑿子、鋸子等工具。在八九歲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做小凳子,盡管小凳子一坐就散架,但依然充滿了成就感。我現在動手能力較強,和小時候玩這些工具有很大的關系。
我從小知道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需要堅韌和努力,這種個性其實是來自我的母親。
有一年冬天下了雪,家里沒有了草喂豬喂羊,我媽讓我拎著籃子在野地里,把雪撥開,把雪底下的青草一顆顆割起來,割了整整一天。這一天成了我童年里最艱苦也是最美好的記憶之一。在我的記憶中,我的母親也幾乎沒有打過我,她根本不需要打我,只要看我兩眼,我就知道自己必須加倍努力,否則后果會很嚴重。所以我的勤奮很大程度上是被我媽逼出來的。
我后來能夠上大學,成為老師,也是因為我媽。從小我媽就說在農村一輩子太苦了,最后能夠當個先生最好。先生在農村人的嘴里就是老師的意思,所以我從小被我媽念叨得對老師充滿了憧憬,因此不管怎樣被老師折騰,都認為這是一個崇高的地位。
等到高中畢業時的1978年,中國迎來了全國第一次高考統考,結果我根本就不可能考上,英語才考了33分。回到農村種地,我死心了我媽不死心,聽說家鄉的一所初中缺英語老師,拼命到校長家走關系,說我高考考的就是英語,英語水平很好,硬是把我給塞進學校去當了代課老師。那一年我十六歲,英語勉強能夠背完二十六個字母,哪里能夠教學生,但農村的初一,似乎怎么教都行,學生還很喜歡我。
從那里開始,我決定第二次參加高考,結果又落榜了。決定考第三次,也是我媽起了重要作用。我本來都打算放棄高考了,但我媽聽說縣政府正在辦一個外語高考補習班,就拼命在城里請人幫忙讓我進去,她一農村婦女,在城里哪有什么關系啊,可她硬是找到了補習班的班主任老師,把老師感動得不得不收下了我。從城里回來那天晚上,剛好下著大暴雨,我媽回家的路上,摔在溝里了好幾次,我在家里等著我媽,一看到我媽變成那樣,立刻就明白了這一次只有一條路了。在拼命了一年以后,終于走進了北京大學。在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后,我媽一高興,把家里的兩頭豬都給宰了,讓全村人足足吃了兩天。
我父母成就了我的個性,我的個性融入父母的優點,也把他們個性矛盾地結合到了我一個人身上。今天我做事的風格和為人處事的態度,幾乎每一點都能夠從我父母身上找到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