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智慧取勝二三事
1、低頭的勇氣
林彪事件后,身在江西的鄧小平感到了復出的希望。他曾寫信給汪東興,委婉地表達了希望毛澤東主席能給他回京工作的機會。信發出后,他靜靜地等待了4個月,依然沒有得到讓他重新工作的消息。他知道,有些問題,必須直接書面向主席做出說明和保證。因為,主席對他的復出畢竟有一定的顧慮。
于是,他于1972年8月,給毛澤東主席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他堅持向主席的心坎上寫,對毛主席的疑慮一一破解。
首先,他表明了對林彪事件的立場。他表示自己反對林彪把毛澤東思想簡單化,只提老三篇的問題。他認為更多的毛澤東思想值得人們學習和運用。這一方面表明和對林彪的態度,同時還給主席戴了一個“高帽”。
第二,他說,林彪和陳伯達想整死他。感謝主席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對自己的保護。意思是,我雖然被整,我不怨您,也不會記恨于您。都是林彪陳伯達干的。
第三,他再次對自己參加革命工作以來的錯誤進行了深刻檢討。包括當年在廣西離開紅七軍,建國后沒有消除資本主義思想,也包括有些工作不向主席請示的問題。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鄧小平表示,自己絕不會對文化大革命“翻案”。
這句話,非常管用。他解開了毛主席的心結,最終得以重新回到北京。
大家知道,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從另一個角度講是“翻了案”的。但是,不能據此說鄧小平言而無信,或者說當年故意欺騙毛主席。
要知道,鄧小平之所以向主席承諾“永不翻案”,其實是在巨大勇氣鼓舞下的智慧和策略。
低頭需要勇氣,抬頭需要底氣。人生需要低頭的時候,不能硬要把頭抬起。這不是屈服,而是為了長遠和大局。
西班牙詩人洛爾迦說,我的頭低著,靈魂在飛翔。當年,身在江西給毛主席寫信的鄧小平,大概就是這種境界吧!
2、并不絕對的一分為二
1979年,鄧小平訪問美國。在由美國總統舉行的國宴上,麥克雷恩對鄧小平說,你們國家有一位文革時期下放到農村的知識分子,他說非常感激當年從種蔬菜中學到的知識。麥克雷恩這段話是想表達在有些人看來,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一無是處,它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面對麥克雷恩的說辭,鄧小平直截了當地指出:“他撒謊!”一語既出,擲地有聲。隨后,鄧小平向麥克雷恩講述了文化大革命有多么可怕,給中國人民帶來多么大的災難。言談之中,對文革全盤否定,沒有絲毫肯定。
鄧小平是深諳唯物辯證法,特別是一分為二的大師。對很多事情,他都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譬如對自己的功過,自我評價為三七開。可是,對有些事情,他卻不按照傳統說法,進行所謂一分為二地解釋。譬如文革,他全盤否定。譬如江青,他給她打零分。
鄧小平為何這樣做?難道他對不同人不同事物持不同衡量標準?非也。時間、地點,尤其是主要矛盾不同之故也。當時,我們黨的主要任務是停止文化大革命和以階級斗爭為綱,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引導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如果在那個時候,依然按一分為二的觀點,說文化大革命也有積極意義,豈不是使反勁嗎?
這正如,“左傾”和右傾都是不好的“傾”。只是因為它們在某一階段表現是否突出有所差異,于是便有了,我們既要反對右,也要防止“左”,當前主要是反對“左”。
鄧小平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包括一分為二,也包括這句話本身。
3、突破合圍
鄧小平當年之所以下定決心打越南,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蘇聯和越南勾結在一起,對中國形成合圍之勢,壓得中國有點喘不過氣來,必須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二是他們先是讓越南悍然入侵老撾,隨后在中越邊境不斷騷擾中國,同時做好入侵柬埔寨的準備,必須給他們一點教訓才能阻止他們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雖然戰爭的理由相對比較充分,但真正下打的決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為,打越南容易,防止蘇聯介入難。為此,鄧小平做出果斷判斷,蘇聯大部分軍隊集結在歐洲,要想介入沒有一個月的時間調動軍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谶@一判斷,鄧小平決定,打一場速戰速決的殲滅戰,時間為一個月。
個人形成成熟的想法后,鄧小平圍繞這場戰爭,做了三個方面的準備。首先,在領導層,特別是在軍隊高層統一思想。畢竟,當時不少領導同志對這場戰爭的理由,以及戰爭會打到什么程度,特別是蘇聯究竟會不會介入有不同的看法。鄧小平用自己的睿智說服了大家。
高層形成統一意志后,鄧小平緊接著讓軍隊做好戰斗準備,準備時間一個月。
隨后,鄧小平開始尋求國際上的支持。他借出訪之機,向美國總統卡特、日本首相和新加坡總理說明中國準備打越南,以及打越南是為了阻止蘇聯和越南在東南亞進一步擴張的目的,尋求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這些工作做完后,鄧小平才指揮部隊開始動手。在這場速戰速決的戰爭中,有三個細節格外引人注意。
在時間選擇上,選在2月份。此時,越南進入旱季,而中國軍隊不太適合在雨季作戰,有利于我方;同時,此時中蘇邊境的烏蘇里江上的冰層開始融化,蘇聯真要介入,也無法利用冰面越過中蘇邊境。
在動用兵種上,鄧小平并沒有讓陸海空全上,而是只選擇了陸軍,沒有動用海軍和空軍。這樣雖然戰爭代價大一些,但可以避免蘇聯用同樣的軍種介入。因為,咱們一旦動用海軍和空軍,蘇聯的軍艦和飛機也許就會立即出動。要知道,空軍和海軍的調動和集結要比陸軍容易得多。
在范圍控制上,鄧小平只要求軍隊攻占他們的五個省會城市——諒山、高平、老街、河江和老山,軍隊打到接近首都河內時,便立刻收兵,達到告訴越南我可以打到你首都的目的就撤回。這樣既可以避免越戰時期美國深陷泥潭拔不出腿的尷尬,有有效避免蘇聯利用充分時間從西北調兵介入。
后人對越戰的功過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中國的所謂勝利,以損失慘重為代價。也有人認為,自衛還擊戰不久就和越南和好,那場戰爭實在沒有意義。這些看法,其實并沒有道理。因為,對越自衛還擊戰的最大意義就在于在異常艱難的形勢面前,有效地打破了蘇聯和越南對我國的合圍,為我國建設和發展提供了較好國際環境。
這方面,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說得非常到位。他說,西方媒體認為中國的懲罰行動是失敗的。但我相信它改變了東亞的歷史。越南人知道了如果他們越過柬埔寨再進攻泰國,中國就會發動攻擊。蘇聯人也不想在亞洲一個遙遠的角落里陷入長期戰爭。
總結鄧小平領導對越自衛還擊戰勝利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三條:
一是膽大,不怕事。不相信大國的訛詐。表面上他們氣勢洶洶,一旦真打起來,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二是眼寬,不局限。有大局觀,做好多方面準備,包括尋求國際上的支持,尤其是另一個大國的支持。
三是心細,不空想。無論是戰局整體考慮,還是具體細節,都非常細致,絕不紙上談兵。
當今時代我們面臨的形勢和當年的形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當年,蘇聯聯合越南等國家,在周邊作亂,目的是包圍中國。如今,美國重返亞太,聯合日本、越南、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形成對中國的合圍之勢,也有同樣的意圖。
面對美日等國的包圍,我們感到巨大壓力。我們能否也像當年鄧小平通過打越南突破蘇越合圍一樣,通過給日本或越南一堅決教訓,讓他們放棄損人利己的圖謀呢?值得深思和考慮。
同時,一旦中日圍繞釣魚島問題開戰,我們是否會像當年鄧小平同志那樣,膽大眼寬心細,既速戰速決,又防止美國過度介入,同時還能達到教訓對手的目的呢?這考驗我們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