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就“新高考下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研討
讓孩子讀了很多書,也帶著玩了不少地方,還參加了培訓班……為什么我們的孩子,還是寫不出作文?這是不少家長都曾遭遇的難題。在11月23日舉辦的北京寫作學會論壇上,與會者分別從家長、學校老師、培訓機構等角度出發,進行了“新高考下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研討。
原本的命題作文形式下,議論文是最常出現的文體,所謂的“三段式”論述法,在作文訓練中大行其道。這種做法雖然安全有效,但也讓學生作文難出新意。北京市朝陽區自強實驗學校副校長劉力建議,新高考形式下,應當指導學生選擇自身有優勢的體裁進行寫作,而不要加以限制。據劉力觀察,近年高考作文中,較受親睞的,除了過去比較強調的哲理深刻、行文華麗外,還有兩個較為明顯的趨勢:引入中華傳統親緣文化,注重真情實感。但要如何寫出真情實感,卻是很多學生和家長十分困擾的難題。
人大附中初中語文老師金艷峰透露,在某次考試中,就出現了兩名學生的作文無論立意、結構,還是某些詞句的運用,全部相似甚至雷同的情況。“事后才知道,他們參加了同一個作文培訓班,背誦了同一篇范文”。在金艷峰看來,范文并非不可使用,但不可單純套用。“自己會以名家經典文章為范本,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寫作,亦能寫出頗具韻味的文章。”
如何寫出“個性”?北京寫作學會會員王蘇華建議,應當更加注重母語,即方言素養。她分析,近年高考中頻頻出現滿分的文言作文,就與考生和判分老師的母語素養息息相關,“南方方言可以為此提供基礎知識”。這種素養,可以自小在生活中潛移默化。
當過6年語文教師的姬華則稱,老師和家長的培養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語感。她以新聞標題“有一種冷,叫你媽媽覺得你冷”,洗車房廣告語“杯水車新”等為例表明,越是接地氣的話,越容易引起共鳴。“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社會活動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學習語言,做個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