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震已進入活躍態勢 45年來最高水平
5月12日,安徽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會議透露:2014年以來,安徽地區地震活動有活躍的態勢,共發生1.5級以上地震78次,3級以上地震10次,為197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7月25日00時48分,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東經117.5度,北緯32度)發生3.2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
去年以來1.5級以上地震78次,79年固鎮曾發生5級地震
安徽省于1970年建成地震觀測臺網,開始監測以來,1.5級以上地震年平均頻次為22次,3級以上地震年平均頻次為1.5次,最大地震為1979年固鎮5級地震。1979年固鎮5級地震造成4人受傷,部分房屋受損。
2000年以后,中等地震活動增強,先后發生了2006年定遠4.2級、2009年肥東3.5級、2011年安慶4.8級、桐城3.6級、2014年霍山4.3級和2015年阜陽4.3級地震。安慶4.8級地震造成600多戶房屋不能居住,3.7萬人受災。2014年以來,安徽地區地震活動有活躍的態勢,共發生1.5級以上地震78次,3級以上地震10次,為197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安徽地震監測臺站達145個地震應急避難場達120多個
據安徽省地震局局長張鵬介紹,安徽地質構造比較復雜,著名的郯(城)—廬(江)斷裂帶斜貫全省,具備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構造條件。目前,我省地震監測預報能力穩步提升,全省建成了145個各類監測臺站,基本實現“一縣一臺”,具備對全省1.0級以上地震的監控能力。2007年組建了安徽省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同時依托消防、武警、民兵預備役部隊、礦山企業等,全省共建立有組織的地震救援隊伍共81支,總人數7500余人,全省建成了120多個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2分鐘以內完成地震速報最終準確速報8分鐘以內
“十二五”期間,我省重點實施“地震監測預報能力建設”項目。該項目建成投入運行后,全省地震監控能力將達1.0級,重點地區0級以上,地震速報時間由原來的15至20分鐘縮短到自動初次速報不到2分鐘,最終準確速報8分鐘以內,地震監測能力顯著提升。
郯廬斷裂帶有專項監測沿宿松、潛山、廬江、泗縣出境
郯廬斷裂帶在我省沿宿松、潛山、廬江、泗縣一線出境,長度約450公里,寬約20到30公里。1400年以來,郯廬斷裂帶安徽段共發生了3.5級以上地震11次,其中5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為1868年定遠5.5級地震。“1970年以來,郯廬斷裂帶安徽段發生了3級以上地震7次,最大為4.2級地震。安徽在郯廬斷裂帶附近已經布設了24個臺(點),60個觀測項目,“涵蓋了電磁、流體、形變等全部前兆觀測手段。目前針對安徽段的科研項目很多,比如中國地震局斷層氣、流動地磁、流動重力監測項目等。
合肥地震危險度全國第二?完全沒有根據
近日,在網上流傳著一個《中國部分省會城市的地震危險度排名》,其中石家莊排名首位,合肥市緊隨其后。安徽省地震局局長張鵬表示:“就目前的技術水平來看,我們還沒有達到能夠預測某個地區或某個城市的地震危險程度。”因此,張鵬建議廣大網民,類似這樣的網絡排名,并沒有太多的科學根據,請大家不要輕信和傳播。
對于地震,咱們應當從全方位進行了解,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切不可信謠,傳謠。看完本文,記得也給親朋好友看看,心里有底,保持冷靜,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