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集中整治有償家教
■觀點
有償家教到底應不應該存在?有償家教到底能不能給孩子帶來益處?用有償家教能否評判一個老師的師德行為?廬陽區一家知名中學的謝老師長期從事教育工作,他告訴記者,在多年來的教育實踐中看到,很少有通過家教的額外教育,使孩子學習成績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學生的成績好壞,取決于良好的學習習慣、智力水平以及其他有利于學習成績提高的個性。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如果不從根本上找原因,從具體的學習方法、習慣上查找原因、改進,而僅僅是寄托于額外的家教,不僅僅不能提高孩子的成績,反而使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放棄了在正常渠道提高成績的努力,起反作用。”謝老師認為,目前學校教育給孩子成長提供了正常的環境,家長完全可以鼓勵孩子通過學校正常的學習環境來趕上去,而不是走“家教”的捷徑。
反方:有償家教可以在合理范圍內存在
有償家教的危害人盡皆知,但是對于有償家教行為,也有一些家長和教育人士認為,不能“一刀切”,光用“堵死”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專家
有償家教出現和大環境相關
正方:有償家教朝“錢”看應制止
一些家長也有類似的擔心,“如果聽任有償家教盛行,就不能排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偷工減料’,留一部分內容在家教時講授的現象發生。”
“現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如果老師利用自己的寒暑假時間,用自己的知識合理地取得一些報酬,也是無可厚非的。”蜀山區一位中學老師告訴記者,有的時候,必要的輔導,的確可以讓一些學習跟不上的孩子獲得額外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步入學習的正軌。
“對于有償家教絕不能一禁了之,應該嚴令禁止有損師德的有償家教,但在教師保質保量完成應盡職責義務的前提下,可以考慮通過限定時間和范圍等方式對教師的有償家教行為予以認可,關鍵在于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規范。”一位教育人士建議道。
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安徽大學社會學專家王云飛認為,有償家教的出現和如今的教育體制和大的背景環境息息相關。“應試教育的體制下,高考制度的存在,導致社會的流動需要更高的教育背景,這種環境下,家長們都擠破頭皮地想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機會,這也就給有償家教提供了機會,所以對于有償家教行為,我認為這是怎么堵都堵不上的。”王云飛認為,有償家教的現狀想要得到改變,一方面是改變現有的教育體制問題,一方面則是,在社會分配機制上,提高教師的待遇問題。
此外,對于廣大家長,王云飛則建議,家長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但是不能盲目攀比,不能唯成績是英雄,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時間,盡可能讓孩子快樂成長,而不是被無休止的補習輔導損害孩子的天性。
■及時語
希望此文件只是一個開端
對有償家教的看法正反兩面都有,巢湖市教育局出臺的文件,主要針對反面,并且措施很嚴厲。這對有償家教中出現的歪風邪氣很有打擊力量,但該現象也許不會因此消滅,畢竟它有龐大的市場。安徽大學社會學專家王云飛先生關注的是教育體制和大的背景環境,我們或許可以將此理解為有償家教的生存土壤、市場環境,教育局的文件相對于這些“土壤、環境”,力量也就有限了,甚至給筆者一種頭疼醫頭的感覺。因為這些“土壤、環境”造就的“教育思維”,深刻影響了從家長到老師到孩子的所有人,他們中總有一部分認同有償家教,并主動追尋。在這部分人看來,這個文件反倒有可能顯得簡單粗暴。
所以,問題的重點來了:是“土壤、環境”造就了有償家教,而不是某些老師或學校。大家在這種“土壤、環境”里,都是在苦苦掙扎,教育局的文件并不能解放大家,也許只會把有償家教的存在方式改變一下。因為政策與對策之間,向來有一種“貓捉老鼠”的游戲存在。就是說,文件最終產生的影響,可能只是改變一下游戲規則。
這樣一來,文件的善意將難以充分體現。不改變“土壤、環境”,就沒抓住根本,民眾也就無需對此寄予很大期望。孩子和家長當然是受害者,可老師和學校就不是嗎?一樣的。一根考試的指揮棒已經橫行多年,它造就的“教育思維”充滿壓力乃至暴力,推崇的是叢林法則,近乎你死我活的人世斗爭。在這種“土壤、環境”里,沒有顯示充分的人類文明與教養,相關人士的一切行為,都是在指揮棒和叢林法則的影響下,指向各自追求的“利益”。你要大家放棄各自的利益,去服從一個文件,是困難的。
所以,筆者希望這個文件只是一個開端,能夠再次引起民眾以及相關部門,對教育“土壤、環境”的重視與思考,乘著國家大力改革的東風,理性地、全面地、深刻地繼續推進教育改革。